|
发表于 2025-7-31 22: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场在制度真空和利益共谋下宗教彻底异化为资本怪兽的典型样本。很多人以为寺庙就是靠点香火钱过日子,图样图森破,寺庙从来都是顶级经济实体,玩的是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的硬核生意。古代版寺庙其实是“大地主+风投机构”,大和尚不靠化缘谋生,名刹大寺历来坐拥千顷良田,佃农耕作、寺庙收租、旱涝保收,妥妥的地主阶级,更绝的是香火钱堆积如山。没银行的时代,寺庙成了最早的“民间借贷中心”,古人敢欠地主钱,敢欠官府钱,但有几个敢欠“佛祖”的钱,坏账率低到令人发指,堪称古代风控大师。到了现代,少林资本帝国浮出水面,释永信把这套玩到了极致,注册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看看他的操作,2022年壕掷4.52亿拍下郑州黄金地块,亲自下场玩地产,比很多开发商还生猛,说好的月薪“700”,实际上光他身上那件明代云锦袈裟的价值都是16万了。而且在他的运作下少林二字已经成了金字招牌,功夫表演、文化周边、甚至海外分舵,搞的全球加盟授权。佛法成了包装术,和尚成了品牌经理。少林寺据说是连年亏损,但仅门票香火钱年收入就超过2.8亿。释永信的成长,核心在于钻了一个巨大的空子,2017年《民法总则》出台前,中国的寺庙在法律上其实是个“不存在”的东西,寺庙不具备法人资格,意味着银行账户理论上不该有,那香火钱捐给了谁,绝大多数直接进了方丈或实际控制人的包里。方丈就是土皇帝,账本他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什么企业所得税、五险一金、会计资格,全是糊涂账,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魔幻现实。比如之前寺庙的“高僧”去世,然后子女拿着老和尚的银行卡取光了寺庙几十年积累的香火钱存款。更讽刺的是,有些来继承的子女出生时间完美覆盖了其父“遁入空门”后的岁月。释永信能玩转18家公司、香港壳子,根源就在这片没人管的灰色地带。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年来实名举报材料详实到聊天记录、短信截图俱全,却次次查无实据,举报人销声匿迹,因为他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一整个利益链的“关键节点”。一方面是他自己有技巧,懂得在公共舆论和体制边缘玩平衡。另一方面是因为整条线上的人都得靠他吃饭。少林寺在整个河南是当之无愧的文旅名片和金饭碗,旅游收入、就业、GDP样样都离不开少林寺,少林寺就是地方的“文旅奶牛”。整个格局下方丈不会出事,也不能出事。而且释永信的操作下“少林功夫”成了国家文化输出的符号,各种文化交流、海外演出、文化工程,他本人就是绝佳的代言人和操盘手,总结下来,文化系统要名片,宗教系统要典型,释永信就是那个能同事满足各方需求的“超级枢纽”,这就是他一直不倒的终极密码,所以他的问题如果不上秤,没得问题,但如果上了秤,那就是政府开展大动作的开始,相比之下那点私生活都是小事。本质上这种”宗教商业化骗局“在宏观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根除。从税收的角度,寺庙的门票、香火收入,免交企业所得税,却通过商业公司开展地产、电商等营利活动,形成”政策套利“,长期会扭曲市场竞争,形成隐形税收洼地,侵蚀税基。从监管的角度,少林寺注册795个商标,海外分寺、IP授权泛滥,这是典型的宗教IP资本化,必须抑制,而且宗教资金脱离实体经济,投向地产、金融等领域,是典型的”脱实向虚“,宏观导向背离,也必须制止。还有就是寺庙行业的私人承包、假和尚产业链、天价开光等乱象,将信仰异化为暴力工具,当其精神价值被定价售卖,社会道德的根基会被侵蚀。而经济回升期需要稳定社会预期,严查此类案件才能彰显”公平底线“。长期来看,这是优化社会资本要素配置,为实体经济腾挪资源,同时重塑社会信任这一核心生产要素,他的倒台是一个信号,但不是终点。信仰归信仰,商业归商业。 |
|